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醫家經典選讀(一)
Medical Classics:selected Readings (Ⅰ) 
開課學期
110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蔡璧名 
課號
CHIN1102 
課程識別碼
101 1211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2 
備註
A4:哲學與道德思考
總人數上限:6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101CHIN1102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*課程連結請見 CEIBA 公佈欄或 COOL 公告。

當代對中國傳統「身體觀」的研究,正在東、西方的漢學研究中興起。而《黃帝內經》在工具知識之外的思想價值,也逐漸地被留意。事實上,對身體與自然的關懷與探討,一直是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。當人存在於世界,對世界中萬象萬生如天文曆象、鳥獸蟲魚均可能投注關懷的同時,無可否認,最根本以及最終的關懷,依舊是人的生命自身。而從自身立場看存有的興趣,不管感官、知性、理性可以發展到任何階段、超越到任何層次,仍舊必須依傍著「身體」而開展。
如果我們將《內經》與其所代表的「醫家」傳統,擺脫過去「方伎之流」的成分標籤,重新尋繹其間可能蘊含的思想資源,那麼《內經》所揭露的古代身體觀,不僅可以使我們對諸子思想中涉及身體的論述,有更整全而貼切的掌握;更重要的是,如果思想體系的建構本身,乃代表某種價值觀的選擇,那麼站在與諸子思想對等的立場來考量,我們便可以清楚的發現《內經》代表著中國傳統中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聲音:對「存在」現象的了解與意義的追尋,必須回到生命本質的掌握;「人」作為自然中的存有,應該是關懷自我的起點,而在所有人文關係網絡的籠罩之前,人乃是在大化流行中生成開展。
本課程將首先探討生命歷程中的身體觀,考察《內經》如何在動態的時間脈絡,辨析男、女身體特質的殊異,並藉著對氣的掌握,來瞭解身體在時間序列中的榮盛衰老。
其次,透過對《內經》理論建構的掌握,我們將分三個彼此環扣的課題,對《內經》進行主題式的考掘:一是從形神的生滅離合,檢視生命的構造因素與動力因素;一是從氣在身體與自然溝通的脈絡中,探究氣如何透過人體的內部結構、人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,影響人的奇正常變;一是根據《內經》將臟腑與經脈整合的理論特色,分析在身體結構的意義上,傳統醫家如何將個我的情志、形氣、內外表裡予以有機的統合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內經》對身體的探討,始終未曾將身體孤立於自然之外,其論述中所涉及對自然的種種認識,也始終是著落在與身體的對應或交通的意義上。因此我們將以身體與自然的互動關係貫穿整個討論。
其次,聚焦於《黃帝內經》中脈氣流經的觀念。本課程擬讓同學透過經絡的認識,從自身身體去感受、體會人體中氣機的流轉與氣行的路徑。經絡與穴道,在此並非一供修鍊玄想的存在,而是如精密網絡系統般實際運作於人體,無聲地訴說著《內經》中「氣」的運行溝通乃至變化影響的思想。由此,我們亦將更具體地了解到傳統醫家養生保健的概念與方法。
傳統醫家不把受治對象從其位置處境中切割分離出來,並以醫者的知覺主體與受治對象的面對面為辨證施治之前提,而非在對象之前保持一超然、抽離的立足點。醫家是作為知覺主體(而非思維主體)而存在的,所以醫家總是要具體地感覺病人的身體,並與之互動。而這也正是傳統中國醫學的特色所在。 

課程目標
從《內經》的對「道」的界定來看,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得道」,自有別於將生命境界完全建構於精神主體的儒、道二家。但《內經》所推崇的「真人」、「至人」、「聖人」、「賢人」,在身強壽益的同時,亦各有其心靈境界可說,如「守神」、「全神」、「無恚嗔之心」、「內無思想之患」與「以恬愉為務,以自得為功」等,均可見《內經》養生目的雖在強身益壽,但其工夫與境界,均非只在「形軀」上立說,而為身、心境界的同時朗現。相較於大傳統中的儒、道二家,如果莊子稱「肌膚若冰雪」的神人,孟子謂「可以踐形」的聖人,我們認為孟、莊筆下致力於「心」、成就於「心‧身」的境界型態,已非僅是「即心言心」,更為「即心言心‧身」的思想類型。那麼,以却老全形為終極目的,而兼有「治神」、「調氣」雙重工夫、境界可說的《黃帝內經》,自可歸屬於「即心‧身言身」之思想型態。《內經》所謂「得道」的理想境界,既非儒家在人倫的網絡中成就內聖外王,亦非道家齊同生死物我的逍遙無待,而是身處於大化流行之中,能夠「知萬物」、「應四時」(《素問‧寶命全形》),可以「先知日之寒溫,月之虛盛,以候氣之浮沈,而調之於身」(《素問‧八正神明論》),亦即將身體與自然間的關係安頓得融洽和諧,使天地成為滋養身體的源頭活水,終能「壽敝天地」而「與道合同」。
隨著四季節候的特質,人的起居作息,便需有相應的調整,在行為心志的表現上,應該配合季節的韻律,而有所謂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的因應之道。就從屬的關係而論,身體既是自然的一部份,體內的志、氣應有四時的變化;就對應的關係而言,身體若能配合四時的特性而動,便能與大化流行相融洽相諧,與時遷化而不為所制。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歡迎來信約時間晤談。 
指定閱讀
■明‧顧從德重雕版: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》(臺北: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,1989年)。
■郭靄春主編:《黃帝內經素問校注》(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1995年)。
■蔡璧名:《身體與自然──以《黃帝內經素問》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》(臺北:臺大文學院,《文史叢刊》之102,1997年)。 
參考書目
■明‧楊繼洲:《針灸大成》(臺北:大中國圖書公司,1964年)。
■清‧吳 謙等編:《醫宗金鑒‧刺灸心法要訣》(臺北:新文豐,1987年)。
■黃維三:《針灸科學》(臺北:正中,1985年)。
■蔡璧名:〈重審陰陽五行理論: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12期,2000年5月,頁285-364。
■蔡璧名:〈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:《傷寒論》中「煩」證的身體感〉,收入:余舜德主編,《體物入微:物與身體感的研究》,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,2008年,頁165-203。
■蔡璧名:《形如莊子、心如莊子、大情學莊子:從生手到專家之路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2018年)。
■蔡璧名:《醫道同源: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》(臺北:平安文化,2019年)。
■蔡璧名:《學會用情: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》(臺北:平安文化,2019年)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30% 
以【體驗古典】為評分項目,並以出席情況、課堂、課餘討論作為評分依據。 
2. 
期中作業 
30% 
同學需繳交作業,目的在於幫助同學條理、辨析上課內容,進而對於課程與生命經驗能做完整之結合。評量方式細分成報告內容、陳述創意、呈現方式、條理性四類評量依據。 
3. 
期末筆試 
30% 
期末現場筆試進行方式如傳統筆試,但題型將十分靈活,以評量同學是否切實閱讀指定資料、博覽延伸資料,是否徹底消化課堂講授。 
4. 
其它 
10% 
同學綜合之表現及整體印象成績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0週
9/28  課程連結請見 CEIBA 公佈欄或 COOL 公告。 
第1週
9/28  ■文化傳統.身體認識與醫家 
第2週
10/5  ■生命歷程中的身體觀 
第3週
10/12  ■「生物學年齡」與「時間年齡」:生理與病理的相互詮解 
第4週
10/19  ■「女子」與「丈夫」:兩性殊異的身體觀 
第5週
10/26  ■「上盛則夢飛」:即「神」說夢與即「形」解夢 
第6週
11/2  ■魂‧神‧意‧魄‧志:神的共名與別名 
第7週
11/9  ■「志壹則動氣」:怒喜思悲恐影響於氣者
■母心與子身:動心使氣的作用外延母心與子身:動心使氣的作用外延 
第8週
11/16  ■「生氣通天」:外氣、內氣與「氣交」 
第9週
11/23  ■日月天氣與人體 
第10週
11/30  ■「門戶」、「谷谿」與「輸應」:氣穴的原始意涵 
第11週
12/7  ■「推闔其門」:人體之氣與自然之氣的出入門戶 
第12週
12/14  ■「穀盛氣盛,穀虛氣虛」:後天之氣的取得 
第13週
12/21  ■「榮氣」與「衛氣」:「正氣」的空間意義與功用 
第14週
12/28  ■藏神‧留精‧行氣與客邪:論「藏」之所藏 
第15週
1/4  ■「五藏之道,皆出於經隧」:藏府與經脈的結合 
第16週
1/11  ■「內臟外象」:臟象理論的雙重性格 
第17週
1/18  ■結論:養身於天地之間 
第18週
1/25  ■期末考週